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19-10-08
对于动态,我们每个人同时是发布者,也是接收者。
有一个难点是,当我们作为信息接收方时:一部分人的信息对我来说基本都值得关注,一部分人的信息是大部分值得关注,少部分不值得关注;一部分人是一小部分值得关注,一大部分不值得关注;还有一部分人的信息是几乎都不值得关注。
我们其实更想屏蔽的是那些无用的信息,但无法做到,只能屏蔽人。且只能屏蔽所有信息都不值得关注的那些人。剩下的人就不能屏蔽了,但依然有垃圾信息。看到垃圾信息时,会有负面情绪,但又不能屏蔽这个人,他偶尔也会发一些自己必须要看到的信息。
作为信息释放方,倒可以决定每条信息释放给谁看。这个问题开始明晰了,信息释放方除了有一个完全屏蔽一些人看我信息的功能外,还可以按情况把不同信息释放给不同人。而信息接收方,除了有一个完全屏蔽一些人给我释放信息外,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就是说无用信息的筛除,其实是靠前者的主动性来解决的。这是靠博弈形成的,我们知道了自己会讨厌无用信息,于是会主动排除无用信息。
如果说社交压力在于发信息时的斟酌半天,那这的确是一种进步,自己也不愿意看到没用的信息,我们需要这种压力。
至于那些编辑好最终憋在心里没有发出去的,可能不是朋友圈功能的问题,完全的匿名社交产品也没见大火,因为人需要朋友正面的回应。这些话更适合一对一私聊联系人列表里的知心朋友或是恋人。或者说,你缺少这些懂自己的人。这不是朋友圈的压力问题让你不能发信息,是没有那个人。
至于知心朋友这个需求到底有多深,多普遍,又如何寻找知心人。这是另外宏大的问题。暂不展开。
(PS :此部分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性)
动态下的互动区域每个人同样是信息的释放和接收端。
当作为信息接收端时,看到好友动态下另外的好友的点赞和评论,但看不到他们在自己的动态下进行互动,就表明,他们与我关系只是认识,不点赞就是点厌。
当作为信息释放端时,有时即便想点赞评论,考虑到会被其他人发现,转而一视同仁,和他也不互动了。
综上,在点赞与评论即便只有共同好友可见,但还是更站信息接收端的,于是导致人们更想看,而很少想被看。但我觉得在这个点上面人们并不太需要看其他人,也很不希望被别人看。
线下社交时,也经常看到3人及以上的人聊的火热,但这是在他们周边没有其他人可观察的情况下发生的。
(但如果朋友圈变为互动仅自己可见又会怎样呢?)
压力来源可能不止上面两个,朋友圈到底包含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