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19-11-16
项目从立项开始,需求定义就是把握项目整体的方向,宏观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业务的需求,明确项目的目标和范围。
那么在需求立项阶段,如何进行需求定义,根据笔者的经验需要结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和设计:
在项目的立项阶段,都会输出一些立项项目书之类的产物,但是大多都比较空洞和混杂。从笔者的项目经历来说,从两个方面总结比较清晰:
B端的产品的职责是提高企业的内部运转效率,并为组织提供高效的协同管理,在市场上为企业经营创造机会。
大型企业中,当一个项目目标比较空的时候,找到项目的发起人,可能是部门领导,也可能是高管,进行深入沟通,了解战略规划上的第一步。
另外就是想做一个项目来实现业务需求或着商业盈利,当下又没有方向,那可以从外部参照物,包括实地考察,竞品分析等等
项目在立项阶段总结起来无非就四个字:问题、机会。
需求范围的定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范围定义不清楚,容易做很多无用功与重复性操作,对需求的管理也会杂乱无章,新设计一个系统,怎么进行需求范围的梳理和定义,下面结合一个笔者做过的项目进行复盘。
共享充电宝项目现在已在大街小巷普及,共享业务已经越来越普及到生活,包括共享单车,共享座椅,共享男友……
共享充电线项目,依托于扫码支付与单片机硬件技术,在网吧,酒店房间等场景直接铺设。
用户在上网,或者宾馆,茶楼,手机没有电时,可以直接扫码支付后充电,省去至前台扫码获取充电宝动作。
与移动充电宝相比,充电线不需要充电箱为充电宝充电,用户也不用到处找归还的场地。在酒店,网吧等场景,充电线的铺设与使用,比充电宝灵活,并且可获得大量C端用户数据进行会员运营
经过第一轮的调查,整理出其各部门总结:
这里首先给出一个定义:主题域
当面临一个新的系统的时候,可以将这个系统看成一个黑盒子,将其划分成不同的主题域,再通过一张构件图找到各主题域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主题域?不就是子模块菜单吗?下面来做个对比
在笔者采用主体域划分系统前,是这样划分的
我想大部分产品经理都是这样划分的,这种传统的划分方式,按照逻辑,把这个系统按照不同的部门,划分成不同的模块。再对单独不同部门进行调研。
但是这样划分了以后发现,只是逻辑划分,并没有把业务流程串联起来,在分析的时候,会漏掉业务。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结果?
传统的方法都是按照“业务名称+管理”来命名,业务名称实际就是业务实体,也就是“物”的线索。试想,我在设计商家管理,我就会想:商家要做什么事呢?设计库存管理,会想库存要怎么计划和显示?设计发货管理,会想发货要怎么走?
现在看来,这并不是最佳的方式,因为业务系统,会大量的业务流程的聚合,以及充斥着千丝万缕的层级关系。若单独去考虑商家和代理管理,是不是就把这两个业务实体割裂了?而这两个“物”其实是有关联关系的。
但是,当我换了一种方式,以“事”为线索,顺着事务流程,业务脉络,划分成不同的节点。再把这些业务节点下梳理出的逻辑设计与功能设计聚合放入对应的应用端,形成主题域(类似于子系统),系统的一下就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按照业务流程,划分出三个节点:扫码,支付,获取密码
1)节点1:扫码
2)节点2:支付
3)节点3:获取密码
以上从业务角色1(用户)的业务流,找到了三个节点,并沿着业务脉络梳理出了业务功能及设计逻辑。
现在再从业务角色2(代理商)的业务流梳理
4)节点4
分润规则:代理商,平台,商家的分润规则,分润是按照代理商层级来?还是地区来?还是设备来?再往上梳理,那代理商层级是怎么设计,代理商怎么授权商家?
进而进行代理商和商家的层级体系设计,授权流程设计。最后分润规则的灵活配置放在结算管理进行管理,代理商层级配置放在后台代理商管理进行管理。
5)节点5
现金提现:商家提现,代理商提现的限制,审核流等,属于结算的内容
通过以上的梳理,以一个业务流程为基础,沿着节点梳理,每个节点会涉及到不同业务流程,再把这些业务分配到不同的应用范围里面,形成主题域,这样就理清了系统的脉络,给需求规格说明书提供了一最初的结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