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0-02-19
有一天,和一个同在运营圈的朋友在星巴克喝咖啡。
朋友向我吐槽:“自己30多岁了,感觉马上步入了中年危机。尤其郁闷的是,今年在公司的内部晋升也失败了。后来发现被提名的是一个刚工作两年的95后小朋友。”
说这话的时候似乎一杯咖啡也无法掩饰住他的疲惫,据说已经好几夜失眠了。
我问:“那个被提拔的90后是因为工作能力好呢?还是因别和领导的关系?”
“能力确实比较强,现在的90后也蛮拼的,不像我们印象的那样只知道耍酷”朋友解释道。
恩,我只能对朋友的遭遇感到同情,不进则退。互联网在充分赋能每个个人的同时,也同样在加速放大每个人的能力。
这早已不是一个看资历的时代了,别人的工作经验虽然短,但是自我迭代的速度可能比你快十倍。就像《爱丽斯梦游仙境》描述的一样,在这里每个人都在快速的奔跑,如果你停留在原地就是倒退。
就运营这个领域来讲,也同样如此。核心是你对运营理解的层次已经决定了你能走多远。针对我朋友的困惑,我借助了多元思维模型,画了下运营域的能力层次模型,希望能够帮助他精准的定位现在所处的阶段和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
增长思维:
大部分刚上手的运营新人,一开始都希望能迅速学习一些能够上手的运营套路,因此在很长时间也都停留在这个层级,进行譬如“点”状的思考。比如提到拼多多,大家都以为它主要是靠裂变拉新来获得增长的。因此也希望立刻在自己的产品中引入裂变的方式来驱动业务的增长。
又或者看到淘宝、支付宝这两年在下沉三四线城市,仿佛这波红利不抓住也会马上消失,于是乎也积极探索在三四线城市的增长潜力。
这样做带来的直接结果,从外部来看可能会因为诱导下载被微信给封杀,对于企业内部,更致命的是,如果没有搞清楚你的产品所处的增长阶段,即使引来了大量的用户,但是都留不住的。流量在产品没有确认是否能给用户带来核心价值的时候,就好比是一种毒药,加速了你的业务的死亡。
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愿意停留在这个阶段呢?
我猜想,大概是因为易上手,且不需要你过多的思考(不要忘记,人性都是懒惰的,能不用脑就不用脑)。因为随着市场上渠道的红利,或者某种技术周期的红利,总有这种好的运营增长案例涌现出来。
如果你能轻易的复制到你的产品上去,为什么不去使用呢?
于是乎,看别人在做激励,撒钱给用户。自己也做同样的事情。别人在产品里面引入游戏化来拉升留存,种果树。自己也照葫芦画瓢,养个动物啥的。
这样做之所以不可行,主要是因为在没有理解运营的本质和一些方法论的边界的时候,病急乱投医反而容易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随着运营这个领域在国内的发展,加上国外增长黑客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接受,人们也开始逐渐总结和提炼运营的方法论,在“线”的层级进行思考。比如AARRR增长模型,或者RARRR增长模型。于是我们对运营的理解开始慢慢的进化到了下一个层级。
就是对这个运营框架的思考,有了这个全局的认识,能够更好的在方法论层面指导我们如何去利用各种套路。
比如,如《增长黑客》的作者肖恩所讲,产品增长的前提是达到PMF(产品市场匹配),也就是产品本身从长期来看要能够给用户带来核心价值,否则再快的增长也是没有意义的。
理解了这个增长的边界后,我们就根据用户生命周期把运营的职责大概划分为拉新、激活、留存、变现和裂变传播五个阶段,统称为AARRR模型。
这套模型即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实际如何进行运营我们的产品,同时也是指导我们如何搭建增长团队的依据。
可是,理解到这一层就算对运营精通了吗?
在我看来,还远远没有,这顶多说你只是一名合格的运营人员。
即使有了运营方法论,有时候你还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比如:有次我和朋友探讨要如何做好留存这个事情。事实上,留存只是结果。
就好比你要减肥,不能只说每天就跑步就可以了。要分析自身,哪些因素导致你的肥胖然后对症下药。运营也是如此,如果要提升留存,就要找到它的因变量。
这里抛开产品应该首先带来长期价值不讲,影响长期留存的主要因素包括用户的激活,早期留存和召回。
拿早期留存来说,如何提升用户的早期留存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会首先想到留存的问题本质上是如何让你的产品被用户记住且有动力使用的问题。
如何被用户记住呢?有没有什么理论是研究用户的记忆是如何“留存”呢?
这里,我想到了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其实心理学家早已对用户记忆的问题有了研究,我们只要把研究成果应用在运营实践上就可以了。具体就是两个关键词:重复和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