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0-04-02
一般提到定价,很多人会只想到「我的产品要卖多少钱」。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远不止这一点。一份比较完整的产品定价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下面几个地方:
最常见的就是进阶收费。最便宜的方案只有基础A功能,第二级会增加进阶B功能,最贵的有全部A+B+C功能?那A、B、C分别是什么?
每个功能分开购买,我可以单买A功能,也可以单买C功能?
或者像是阿里云图片视频存储这类,一样的功能,但是用量越多就越贵?
这第二点其实最困难。如果功能比较复杂的话,排列组合可以有上百种,光是从什么角度切入就是一个大问题。通过功能差异,还是依据功能使用量?
如果是功能差异,需要确定把哪些小功能打包成大功能项,是干脆全部打包成一个功能项,还是根据不同的付费方案来定包含哪些大功能?
如果是用使用量做差异,那又如何定义用量?点击次数、使用次数还是查询次数?要不要分时段?要不要用量结合功能一起做不同的方案定价?
又或者你根据使用者的购买时长来做不同方案,你一次卖越久就越便宜?
这部分主要是考量文案和交互,你需要考虑的是要把哪些小功能放在一起,然后如何用一个词去表达它。比如Word把复制、粘贴两个功能打包,叫做「编辑」功能。把导出PDF、导出TXT、导出图片打包在一起,统称叫「导出」功能。最后,结合合理的文案描述这些功能,让使用者能够清楚的知道这些到底是什么。
等上面的工作都做完后,最后才是价格,你准备每个方案卖多少钱?
凭直觉去想,可能会想到下面几种常见的方法:
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不过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过程中,使用者完全没有参与。
关于如何做一个好产品的绝世秘籍,外面有很多了,我们都知道打造一个好产品需要:
做产品经理的或者看过产品书籍的,对上面的步骤应该非常熟悉。要打造一个好的产品,一切都围绕着用户。其实做定价也是这样,用户购买的是他想要的结果,而不是打造产品所花费的成本。我们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巴菲特说过: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
因为用户不在乎你的竞争对手卖多少钱,也不在乎你的投入的成本是多少,只在乎他可以得到什么。
这句话实体商品可能不是这样,但是互联网产品基本通用。一来是因为边际成本很低,你不会根据产品成本去定价,而且大家都在追求差异化,使用者会有对比,但不会觉得你的产品和另外一个完全一样。
根据产品的设计流程,我们围绕用户可以建立定价的4个步骤:
然后我们就来看这四步具体怎么做:
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满足所有人,不同的用户对不同功能的看法也都不同。首先要了解不同用户使用你产品的时候,他们想要满足什么需求,他们会使用哪些功能或工具满足,这是在这一步要做的事情。
一般我们想要调研用户,不是做访谈就是发问卷,这两种方法都很常用。
有个简单的说法就是,想知道Why、How就用访谈,想知道What就用问卷。
如果你只想了解用户「对每个功能不同纬度的重视程度」这种资料,用户问卷就可以了,尽可能的搜集每一位使用者的看法。问卷内容可以分成三大块:
Jobs to be done(以下简称JTBD)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2003年在其书籍《The Innovator’s Solution》中提出,该教授因在1995年首次提出“Disruptive innovation(破坏/颠覆式创新)”而闻名。后由Strategyn公司创始人Tony UIwick与自己提出的“Outcome-Driven Innovation(结果导向创新)”相联系,发展出比较成体系的方法论并应用到商业中。JTBD可以依据情境,定义出用户真正的需求。除此之外,JTBD作为一种创新方法的框架,在竞品分析、功能取舍等多方面都可以使用其思想。(因为语言差异,Jobs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意义,下文所说的工作/任务无法完全覆盖其内涵意义)
最终可以得到一个公式:
用户会用____来满足____,为此,他们愿意支付____元
根据JTBD,去掉了触发场景,加上了价格,你就可以大概了解到用户会用你产品的什么功能,为了满足什么需求,以及他们愿意为这个功能付多少钱。
确认了这三个必要信息,我们将问卷分成了解需求、了解对应该需求的功能、了解心理价位三大块。